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。


人生可以很長,也可以很短。反正到最後都一樣。

兩腳一蹬。

連說句再見都省了。



前幾天趁著上班前的空檔看了《INTO THE WILD》。電影是敘述一個家境富裕的大學高材生,畢業後放棄一切離家出走,他一意孤行,還為自己取了「Alexander Supertramp」這個新名子。他到處流浪,尋找快樂的真諦。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,也受了很多幫助,這使他想法漸漸改變。

片中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省思。

如主角待的那個沒有感情的家,從小父母成天就鬧離婚、吵架,主角的童年只得在怒罵聲中載浮載沉,孤單又無助。但隨著主角長大成人,他開始對父母的虛偽、物質社會感到厭惡,他選擇了浪蕩天涯、回歸自然。他把證件剪掉,把錢燒掉,最後把車子也丟了。他不屑物質社會,要靠自己讓自己活著。

鮮少人能像主角那樣偏激。但想想,我們為何很自然的跟著這個社會運作?

為何每個人都甘願被關在名為「社會」的大監獄裡面?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日復一日,每天就這樣枯燥乏味的過。

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?

當然不是鼓勵大家一起來流浪,而是能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。電影中還有很多很多地方值得一看的,留給有興趣的人自己去體會囉。

以下內容有雷。















主角流浪到最後到了他的目的地阿拉斯加冰雪荒原。他在荒野自食其力過了一百天。日子一天一天過,他開始感到孤單。

而當生命快到終點時,他終於找到答案了。

「原來最快樂的是與人分享。」主角用最後的力氣寫下這句話。



他死時面帶著微笑。


電影結束出現一張照片,一名男子靠著廢棄公車坐著,笑的很燦爛。

奇怪,他與片中演主角的那個不同人啊?

看到「僅以此片紀念 Christopher McCandless」後我才發現原來剛剛那一切。


那一切,真的發生過。









--

原來這不只是要人們反省的勵志電影,他更用他的生命給世人一個重擊!


Christopher McCandless(1968-1992)生前自拍


回到他流浪的當時。

1992年,我才剛出生兩年。可能才剛會走路、可能才剛會說話。而地球另一頭的他正在流浪,正轟轟烈烈的過著他的人生。

雖然最後無法逃離社會真正的自食其力,但他讓很多人開始思考人生、開始反省自己。


好奇妙的感覺。

十幾年前我什麼都不知道。

十幾年後的現在,我透過電影看著他走了那麼一回。


也感受到了他的感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vietrai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